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四大行不良贷款率

本文目录

国有四大行中期业绩出炉:上半年日赚32.16亿,不良率三降一升

央广网北京9月2日消息(记者冯方)中报季落幕,“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上半年业绩悉数出炉。上半年,四大行经营业绩稳步增长,日赚32.16亿元,工商银行居首。盈利能力方面,四大行净息差普遍下行,仅中国银行同比持平。资产质量方面,四大行不良贷款率三降一升,中国银行不良贷款量率“双升”。此外,针对备受关注的房地产业资产质量,四大行均表示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可控。

四大行日赚超32亿,工商银行营收、净利润双第一

上半年,四大行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236.9亿元,同比增长4.58%;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称“净利润”)5820.17亿元,同比增长5.46%。按上半年181天计算,四大行上半年日赚32.16亿元,其中,工商银行日赚9.48亿元,创下上市以来同期历史新高。

从规模来看,工商银行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4872.70亿元和1715.06亿元,稳居四大行之首,建设银行紧随其后。从增速来看,净利润基数较低的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增长较快,中国银行增速第一,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6%。而反观营业收入,规模居于末位的中国银行增速垫底,上半年仅同比增长3.39%。

央广网记者注意到,在四大行中,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均实现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双增长,仅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非利息收入负增长。其中,建设银行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34%。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将近三成,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其中,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431.45亿元,同比下降7.84%;其他非利息收入为461.16亿元,同比下降2.71%。

中国银行在半年报中解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股票买卖佣金收入、基金代销收入下降,与此同时,该行积极支持实体经济,落实减费让利要求,收入相应减少;其他非利息收入下降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投资收益减少所致。

在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行长刘金提到:“上半年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132.54亿元,税后利润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分别增长4.86%和6.30%,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刘金还在发布会上重申了他此前的观点,希望大家既要看股价,又要看分红;既要看资本市场上关注的成长性,又要看中国银行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既要看到中国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特点,更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净息差普遍承压下行,中国银行同比持平

在政策利率下行、支持实体经济背景下,上半年银行业息差整体承压,普遍下行。从评判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净息差来看,国有四大行也普遍承压下行。上半年,建设银行净息差居首,为2.09%,同比下降4个基点;工商银行净息差为2.03%,同比下降9个基点;农业银行净息差为2.02%,同比下降10个基点;中国银行净息差为1.76%,与上年同期持平,虽在四大行中最低,但却是唯一一家同比没有下降的。

关于净息差下降的主要原因,四大行普遍提到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贷款收益率等因素。此外,农业银行提到的付息负债付息率上升、建设银行提到的存款成本受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影响高于上年等,也是导致净息差下降的重要因素。

而作为四大行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较高的海外业务占比则成了该行稳定净息差的独特优势。刘金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过去几年主要外币低利率或负利率情况下,外币的息差是导致中国银行净息差走低的重要因素,上半年随着美元等货币大幅加息,外币资产收益率有所提高,外币净息差逐步回升。此外,该行主动优化人民币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境内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坚持人民币存款“量价双优”策略,稳妥有序压降高成本存款,促进了人民币净息差的稳定。

展望下半年,四大行普遍认为银行业还面临着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刘金表示,中国银行的贷款收益率一定是稳中有降的,该行会继续加大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贷款投放稳步增长,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同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活期存款、存款付息成本和融资成本方面的差距,在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控制负债成本,保持净息差和盈利水平基本稳定。

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表示,建设银行将主动采取措施对冲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资产端努力向结构调整要效益,产品结构和期限结构上还有比较大的优化空间。负债端把流量经营作为重中之重,运用数字化的理念和方法,加大中小客户和长尾客群的拓展,提高支付结算、代发工资、代收代缴费用等基础金融产品的覆盖度等。在减费让利的大环境下,把负债成本降下来,同时加大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广度和深度,沉淀更多活期资金。

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表示,从资产端来看,农业银行将继续有序让利实体经济,贷款收息率将会一定程度地下浮。从负债端来看,存款利率机制改革及存款市场化调整机制效果将持续显现,农业银行将更加主动优化成本管控措施,负债成本上行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不良贷款率三降一升,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可控

资产方面,上半年,四大行资产规模稳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截至上半年末,四大行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其中,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为1.41%,分别较年初下降1个基点和2个基点;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0%,较年初下降2个基点;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4%,较年初上升1个基点。中国银行在四家银行中不良贷款率水平最低,同时也是唯一一家不良贷款量率“双升”的银行。

对于不良贷款量率“双升”的情况,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上半年,中国银行集团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主要风险指标在可比同业中仍保持较低水平。虽然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双升,但新发生不良贷款的数目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清收化解方面,虽然部分不良大户化解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突破,但受疫情影响,总体不良化解处置进度有所放缓,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程度下降,这也直接导致不良贷款率较年初略有上升。”

另外,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质量也备受关注。截至上半年末,“工农中建”四大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均出现抬升势头,依次分别为5.47%、3.97%、5.67%、2.98%,其中建设银行增幅最大,较上年末增加1.13个百分点。

在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程远国表示,该行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主要是受房地产行业运营承压,进而商品房销量下滑、房企风险暴露等因素影响,但总体风险可控,依然在可比同业中保持最优水平,并且拨备充足。

其余三家银行也纷纷表示,其房地产业贷款业务风险可控。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工商银行房地产领域的资产质量总体平稳可控。今年以来,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暴露,个别楼盘的开发项目出现延期交付情况。工商银行迅速进行排查,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监管要求,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相关金融服务,促进风险化解。截至6月末,停工项目涉及工商银行的按揭不良贷款余额为6.37亿元,占全行按揭贷款余额的0.01%,风险可控。此外,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0.31%,继续保持较优水平。

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表示,上半年农业银行房地产存量对公贷款资产质量受到一定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前期有一些扩张比较快、负债水平高的少数大型民企风险持续暴露。“风险暴露到目前为止比较充分,而且农行总体房地产对公贷款余额量在同业里也不是很大,所以这个风险是可控的。”张旭光说道。

中国银行方面,刘坚东表示:“上半年,中国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0.62个百分点,与主要同业基本一致。上半年,我们对房地产行业贷款、债券、理财等业务做了全口径的排查、研判,根据排查情况,我们判断出险客户敞口相对较低,总体风险可控。”

银行不良率稳中有降:制造业好转、12家银行房地产不良率超2%

21世纪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李愿

在支持实体经济、疫情形势、延期还本付息等多种因素和政策的影响下,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断增长,但不良率保持稳中有降。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9912亿元,不良率为1.66%,同比去年三季度末分别增加1577亿元、下降0.09分百分点。

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21世纪金融研究院梳理了主要上市银行(20家)的不良贷款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这20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951.64亿元,同比增加868.46亿元。可以看到,这些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增量占比均低于其资产规模占比。

就当前较为突出的房地产贷款情况而言,截至2022年6月末,这20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172.77亿元,占比为12.1%,高于贷款余额占比,且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接近800亿元(个别数据缺失),占比超90%。

对比来看,占据不良贷款大头的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截至2022年6月末,20家银行余额为3365.14亿元,同比减少超过650亿元。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映射到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解读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相关问题时表示,将抓实抓细相关支持政策落地,深入研判分析风险,妥善应对不良资产反弹,持续督促银行严格落实金融资产风险审慎分类,充足计提拨备;会同有关部门持续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安排,拓宽处置渠道。

14家银行不良率下降从上述20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看,与总资产正相关,工商银行稳居榜首,为唯一一家超过3000亿元的银行;四大行中的其他3家也超过2000亿元,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银行仅一家,其他15家均低于1000亿元,有2家低于100亿元,均为城商行。

从变化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仅有4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减少,为3家股份行、1家城商行;增加的银行中,有2家增加超过百亿,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别增加268.84亿元、171.11亿元,有9家银行增量低于50亿元。

从不良率看,截至2022年6月末,有5家银行绝对值低于1%,其中股份行2家、城商行3家,宁波银行不良率最低,仅0.77%;不良率高于1.5%的有4家,均为股份行,华夏银行最高,达1.79%,同期全部股份行为1.35%;四大行不良率较为接近,在1.4%左右,其中中国银行最低,仅1.34%。

从变化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仅有4家银行不良率有所提升、2家银行持平,提升的银行中大行1家、股份行1家、城商行2家,其中北京银行提升幅度最大,达0.19个百分点;14家不良率下降银行中,有6家降幅超过0.1个百分点,江苏银行降幅最大,达0.18个百分点。

行业人士表示,前期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大的因素主要是疫情,“疫情期间,多个部门出台了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对于延缓不良贷款暴露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后期这些政策不能延续,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压力。”

央行数据显示,2020-2021年金融机构累计对13.1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延期。11月14日,央行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决定将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这也是2020年以来,该政策的多次延期。

11月23日,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谈及该行不良率趋势时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商业银行在不断加大不良处置规模的情况下,不良余额仍呈上升态势。未来,将继续坚定底线思维、牢守风险底线,多措并举持续提升资产质量管控质效,确保资产质量稳中加固。

“当前,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境内疫情呈现散发、多发态势,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作为国有大行代表,11月28日,交通银行董事会秘书顾生在谈及该行防控金融风险工作时表示,这种情况下,一段时间内银行业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仍然较大,将继续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努力保持不良率、逾期率等关键资产质量指标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趋势。

部分区域不良增加较多区域经济是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21世纪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梳理四家披露了按区域划分不良贷款分布情况的银行相关数据。从余额看,这四家银行在不同地区的余额占比不尽相同;从变化看,在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增加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如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均有所增长,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则整体有所下降。

截至2022年6月末,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159.62亿元,同比增加81.31亿元。从余额看,该行在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分别为431.38亿元、766.19亿元、594.95亿元;而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减少较多,分别为135.25亿元、64.57亿元;在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增加较多,分别为143.91亿元、152.99亿元。

对比来看,截至2022年6月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44.55亿元,同比增加171.11亿元。从余额看,该行在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分别为605.71亿元、508.92亿元、788.09亿元,且对比工商银行,该行不良贷款分布相对更为集中。

从变化看,农业银行在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不良贷款减少较多,分别为51.66亿元、62.38亿元;在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分别为140.97亿元、110.81亿元。

对比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少,截至2022年6月末分别为1032.32亿元、578.88亿元。从总量看,与工商银行类似,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地区分布较为均衡。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还公布了地区不良率情况,整体来看,截至2022年6月末,三家银行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不良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32%、2.08%;2.20%、2.25%;4.86%、1.52%。此外,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总行不良率也较高,分别为2.78%、2.66%。不良率较低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截至2022年6月末,三家银行分别为0.77%、0.55%、0.9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北地区不良率相对较高,但贷款余额占比不高,截至2022年6月末,三家银行占比分别为4.2%、5.1%、3.59%。

制造降、地产升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推动银行业加大制造业,尤其是中长期制造业贷款的投放。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制造业贷款余额已经突破25万亿元,今年以来的制造业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在制造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的同时,制造业贷款资产质量继续好转。截至2022年6月末,上述20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贷款余额为3365.14亿元,同比减少超650亿元。

具体来看,上述20家上市银行中,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其中5家为大行、2家为股份行,超过600亿元的有2家;从不良率看,超过3%的有6家,其中华夏银行最高,达4.39%,低于1%的有5家,最低的为宁波银行,为0.54%。

从变化看,仅4家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加,其他银行均下降;除北京银行未公布,其他银行的不良率均下降,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9家。

四大行(工建农中,财报文字口径)制造业贷款余额相对较高,截至6月末分别为20287.10亿元、17820.74亿元、20267.37亿元、21552.39亿元;其不良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3.39%、3.47%、3.44%、2.71%,降幅也较高,分别为0.69、1.64、1.08、1.49个百分点。

时间拉长看,制造业资产质量改善情况更为明显,截至2019年6月末,四大行不良率分别为5.82%、7.20%、4.97%、5.24%,随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与制造业资产质量走势不同,近年来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则呈下降的趋势。截至2022年6月末,上述20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2172.77亿元,同比增加接近800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增量的90%。

具体来看,有7家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中国银行最高,达416.78亿元,四大行均超过200亿元;有12家银行房地产不良率超过2%,2家银行超过5%,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

从变化看,仅有3家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下降,其余银行均增加,其中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增加超过100亿元,前者超过200亿元;仅2家银行的房地产不良率下降,其余银行均增加,增幅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10家。

“受房地产客户风险上升及局部地区疫情对零售贷款业务影响,本集团不良贷款、关注贷款、逾期贷款余额和占比均较上年末有所增加。”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该行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该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生成额总体上呈现收窄的趋势,四季度乃至明年都会延续这种趋势性的变化。“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处置力度,多措并举,除了传统的清收等处置方法外,我们更多会引入投行的思维,像引入资产管理公司或采取代建等方式,重点聚焦到风险项目的处置上。风险资产的处置有一个过程,我判断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消化。”

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在该行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符合目前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调整的现状。“目前本行根据风险分类核心定义要求调整分类结果,按照会计准则及监管制度计提减值准备,各项指标客观反映资产质量。整体看,本行房地产业务风险可控。”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表示,海外媒体持续炒作中国“房地产危机”和“建筑业衰落”,实际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时期和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大的增长潜能。(本文摘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即将发布的《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1金融研究|银行不良延缓暴露:制造业好转、12家房地产不良率超2%

21世纪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李愿

在支持实体经济、疫情形势、延期还本付息等多种因素和政策的影响下,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断增长,但不良率保持稳中有降。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9912亿元,不良率为1.66%,同比去年三季度末分别增加1577亿元、下降0.09分百分点。

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21世纪金融研究院梳理了主要上市银行(20家)的不良贷款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这20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951.64亿元,同比增加868.46亿元。可以看到,这些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增量占比均低于其资产规模占比。

就当前较为突出的房地产贷款情况而言,截至2022年6月末,这20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172.77亿元,占比为12.1%,高于贷款余额占比,且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接近800亿元(个别数据缺失),占比超90%。

对比来看,占据不良贷款大头的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截至2022年6月末,20家银行余额为3365.14亿元,同比减少超过650亿元。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映射到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解读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相关问题时表示,将抓实抓细相关支持政策落地,深入研判分析风险,妥善应对不良资产反弹,持续督促银行严格落实金融资产风险审慎分类,充足计提拨备;会同有关部门持续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安排,拓宽处置渠道。

14家银行不良率下降从上述20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看,与总资产正相关,工商银行稳居榜首,为唯一一家超过3000亿元的银行;四大行中的其他3家也超过2000亿元,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银行仅一家,其他15家均低于1000亿元,有2家低于100亿元,均为城商行。

从变化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仅有4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减少,为3家股份行、1家城商行;增加的银行中,有2家增加超过百亿,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别增加268.84亿元、171.11亿元,有9家银行增量低于50亿元。

从不良率看,截至2022年6月末,有5家银行绝对值低于1%,其中股份行2家、城商行3家,宁波银行不良率最低,仅0.77%;不良率高于1.5%的有4家,均为股份行,华夏银行最高,达1.79%,同期全部股份行为1.35%;四大行不良率较为接近,在1.4%左右,其中中国银行最低,仅1.34%。

从变化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仅有4家银行不良率有所提升、2家银行持平,提升的银行中大行1家、股份行1家、城商行2家,其中北京银行提升幅度最大,达0.19个百分点;14家不良率下降银行的中,有6家降幅超过0.1个百分点,江苏银行降幅最大,达0.18个百分点。

行业人士表示,前期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大的因素主要是疫情,“疫情期间,多个部门出台了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对于延缓不良贷款暴露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后期这些政策不能延续,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压力。”

央行数据显示,2020-2021年金融机构累计对13.1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延期。11月14日,央行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决定将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这也是2020年以来,该政策的多次延期。

11月23日,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谈及该行不良率趋势时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商业银行在不断加大不良处置规模的情况下,不良余额仍呈上升态势。未来,将继续坚定底线思维、牢守风险底线,多措并举持续提升资产质量管控质效,确保资产质量稳中加固。

“当前,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境内疫情呈现散发、多发态势,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作为国有大行代表,11月28日,交通银行董事会秘书顾生在谈及该行防控金融风险工作时表示,这种情况下,一段时间内银行业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仍然较大,将继续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努力保持不良率、逾期率等关键资产质量指标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趋势。

部分区域不良增加较多区域经济是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21世纪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梳理四家披露了按区域划分不良贷款分布情况的银行相关数据。从余额看,这四家银行在不同地区的余额占比不尽相同;从变化看,在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增加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如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均有所增长,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则整体有所下降。

截至2022年6月末,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159.62亿元,同比增加81.31亿元。从余额看,该行在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分别为431.38亿元、766.19亿元、594.95亿元;而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减少较多,分别为135.25亿元、64.57亿元;在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增加较多,分别为143.91亿元、152.99亿元。

对比来看,截至2022年6月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44.55亿元,同比增加171.11亿元。从余额看,该行在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分别为605.71亿元、508.92亿元、788.09亿元,且对比工商银行,该行不良贷款分布相对更为集中。

从变化看,农业银行在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不良贷款减少较多,分别为51.66亿元、62.38亿元;在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分别为140.97亿元、110.81亿元。

对比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少,截至2022年6月末分别为1032.32亿元、578.88亿元。从总量看,与工商银行类似,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地区分布较为均衡。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还公布了地区不良率情况,整体来看,截至2022年6月末,三家银行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不良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32%、2.08%;2.20%、2.25%;4.86%、1.52%。此外,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总行不良率也较高,分别为2.78%、2.66%。不良率较低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截至2022年6月末,三家银行分别为0.77%、0.55%、0.9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北地区不良率相对较高,但贷款余额占比不高,截至2022年6月末,三家银行占比分别为4.2%、5.1%、3.59%。

制造降、地产升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推动银行业加大制造业,尤其是中长期制造业贷款的投放。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制造业贷款余额已经突破25万亿元,今年以来的制造业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在制造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的同时,制造业贷款资产质量继续好转。截至2022年6月末,上述20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贷款余额为3365.14亿元,同比减少超650亿元。

具体来看,上述20家上市银行中,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其中5家为大行、2家为股份行,超过600亿元的有2家;从不良率看,超过3%的有6家,其中华夏银行最高,达4.39%,低于1%的有5家,最低的为宁波银行,为0.54%。

从变化看,仅4家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加,其他银行均下降;除北京银行未公布,其他银行的不良率均下降,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9家。

四大行(工建农中,财报文字口径)制造业贷款余额相对较高,截至6月末分别为20287.10亿元、17820.74亿元、20267.37亿元、21552.39亿元;其不良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3.39%、3.47%、3.44%、2.71%,降幅也较高,分别为0.69、1.64、1.08、1.49个百分点。

时间拉长看,制造业资产质量改善情况更为明显,截至2019年6月末,四大行不良率分别为5.82%、7.20%、4.97%、5.24%,随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与制造业资产质量走势不同,近年来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则呈下降的趋势。截至2022年6月末,上述20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2172.77亿元,同比增加接近800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增量的90%。

具体来看,有7家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中国银行最高,达416.78亿元,四大行均超过200亿元;有12家银行房地产不良率超过2%,2家银行超过5%,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

从变化看,仅有3家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下降,其余银行均增加,其中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增加超过100亿元,前者超过200亿元;仅2家银行的房地产不良率下降,其余银行均增加,增幅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10家。

“受房地产客户风险上升及局部地区疫情对零售贷款业务影响,本集团不良贷款、关注贷款、逾期贷款余额和占比均较上年末有所增加。”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该行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该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生成额总体上呈现收窄的趋势,四季度乃至明年都会延续这种趋势性的变化。“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处置力度,多措并举,除了传统的清收等处置方法外,我们更多会引入投行的思维,像引入资产管理公司或采取代建等方式,重点聚焦到风险项目的处置上。风险资产的处置有一个过程,我判断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消化。”

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在该行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符合目前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调整的现状。“目前本行根据风险分类核心定义要求调整分类结果,按照会计准则及监管制度计提减值准备,各项指标客观反映资产质量。整体看,本行房地产业务风险可控。”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表示,海外媒体持续炒作中国“房地产危机”和“建筑业衰落”,实际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时期和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大的增长潜能。

(统筹:马春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